沉淀自己,不忘初心
——胡中民老师采访录
学者介绍:胡中民研究员
胡中民,男,1981年生,bwin必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模型,生态遥感等方向的研究。围绕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相互关系,生态系统蒸散,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生态模型与遥感等主题,发表了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前沿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4年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青年人才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等10余项,并在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
Q&A互动问答
Q1:胡老师,您博士期间学术成果颇丰,获得研究生奖学金含金量最高奖项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其实在您读研读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而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A1:在我看来,硕士期间还是非常简单顺利的,因为可以模仿。博士期间则比较“痛苦”,因为接触了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全新课题。其实一开始我是做不出来的,甚至对这个方向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我通过坚持阅读文献,每天平均精读1-2篇,甚至乘公交的时候也要打印一篇文献去读,同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这使我得到很多的启发。后来我坚持了一年半左右,这个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在领域比较顶尖的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了一篇文章。从此往后,科研道路上遇再大的困难也都可以克服了。其实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人放弃,有人坚持,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方向对不对,命题是否正确,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总之,坚持是第一,同时要多寻求帮助,多看文献多交流。
Q2研究生应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呢?
A2:其实我并谈不上高效。我一篇文章从组织数据到发表都需要花两年以上的时间,最长的一篇从初稿完成到发表用了四年的时间。这样的好处是我对我自己写的文章总体比较满意。其实我们只要专注于一件事,不要把科研当成是一种任务,就会提高效率。我在读硕士期间,经常会沉浸于科研中忘记吃饭。
Q3:您的研究领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于2018年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您可以介绍下您近期深耕的研究话题吗?
A3:我们做的这个方向是全球变化生态学,背景涉及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干旱、空气污染等给我们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影响的多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一方面是总结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过去的研究结合一些模型,来推测气候变化在现今趋势下,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森林是否会变成草地、草地是否会变成荒漠、草原上的牛羊是否会维持现在的畜牧量等等。
Q4:2020年是全球签署《巴黎协定》,承诺采取气候行动的5周年关键节点,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60亿亩。在近年来地球变暖的趋势更明显的背景下,您认为这对我国国家草地地区的生态和碳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A4:生态系统过程非常复杂,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把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而这些联系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个不同的箭头,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分清这些箭头之间的指向,以及哪些箭头是主导作用,哪些箭头是次要作用弄清楚,然后进行预测。我们目前了解到水分对我国草原的变化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比如气温升高对水蒸气蒸发更快,植物可利用水分更少,加剧干旱,草原生产力下降。而气候变化也包括降水量的变化,如果降水量也减少,干旱会更加严重。具体到某些区域而言,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内蒙古东部或者新疆的天山山脉部分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在变好。
Q5:最近毛乌素沙漠“变绿”成为了一个关注热点,您认为沙漠地区变绿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A5:毛乌素沙漠很小,对大环境而言影响可能不大。而毛乌素沙漠“变绿”,其实是对当地的畜牧业影响更大。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从荒漠变成草原的真正转变,是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从遥感图像来看,某些时相确实是变绿了,但是背后可能是由于某一场雨过后,一些植物也会马上长出来,而这些植物只是一些“短命”的草本植物,雨一停这些植物又没有了,从这方面来看其实“变绿”的意义并不大。
Q6: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经建设了40余年,在改善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老师您认为从碳水循环的角度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A6: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肯定具有较大固碳的作用,但具体固定了多少,我们没研究过。而对水的影响很难说。一些研究发现有些三北防护林区存在大面积的衰退现象,主要原因是树木生长消耗了大量水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造林消耗了大量水分,导致了水资源供应问题。
Q7:IPCC指出,近30年可能是过去的1400年以来最暖的30年,而且变暖趋势还在加剧。在降水变化并非很明显的情况下,请问老师您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的模式对草地植被生产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A7:气候变暖对草地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寒冷的地区,增温对植被生长应该是促进作用,但在温暖缺水的地区,增温会导致干旱加剧,从而对植被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受到负面作用的区域可能大于受到正面作用的区域。我们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内蒙古温带草原,即使在相对寒冷的青藏高原很大面积的区域,植被生长也是受降水主导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增温的作用也很可能是负面的。
Q8: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您的研究工作有什么影响呢?
A8:总体而言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吧。一是野外实验受到影响,我们的野外控制实验是需要到内蒙古的实验基地进行的,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去不了实验基地,相关实验只能延后了。二是今年有一个青藏高原科考项目,这个项目也需要跑野外,如果疫情不见好转,就只能推后。三是我们与学生的交流,目前而言也只能线上交流,不如面对面交流更有效率。
Q9:作为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 Research,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国际顶尖刊物审稿人,您对论文写作有什么建议呢?
A9:第一,审稿人主要看论文的创新性,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科学上的创新;第二,看文章的可读性。我审稿的话会先看摘要和引言,如果可读性太差导致看不太懂的就会拒绝掉。所以写论文第一要有创新,然后要思路清晰,可读性好,让审稿人能看得懂,这是最基本的。
Q10:您对学生们有什么建议吗?
A10: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不要有太多的杂念。必须要积累到自己拥有在科学前沿工作的能力,才有资本做其他的事情。现在大家都很浮躁,破坏了搞科研的初心。我觉得35岁以前,要安静的沉淀自己,让自己有有真才实学,重要的是全心投入,不要有太多杂念。
采访|杨冠东 李晓 陈进钊 欧健滨
供稿|杨冠东 李晓 陈进钊 欧健滨
图片来源|bwin必赢
执行编辑|地科院研究生会 龙芝杏
审核|何雪梅 陶伟
标签: